7月5日至14日,由黃盈工作室出品的話劇《孔丘——當我們在談論孔夫子的時候,我們在談些什么?》,作為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22年度資助項目和2023年東城文化藝術基金扶持項目,受邀參加第九屆中國原創(chuàng)話劇邀請展,在國話先鋒智慧劇場連演兩周。
《孔丘——當我們在談論孔夫子的時候,我們在談些什么?》以孔子出生為始,到五十余歲隳三都、告別魯國作結。全劇以孔子“克己復禮”的思想一以貫之,以歷史當中有據(jù)可依的記錄去延展發(fā)揮,幕起幕落間以現(xiàn)代說書人的口吻將觀眾“帶至”兩千多年前的先秦年代,在事實與考據(jù)中不斷創(chuàng)新。創(chuàng)作過程中幾經反芻易稿,潛心打磨,最終化作一臺全程七小時的“馬拉松戲劇”。
“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孔子的影子,這也是我們今天為什么要一起談論他的原因。”創(chuàng)作這樣一部作品,導演黃盈認為,當下的我們與春秋時代的人之間雖然有著兩千五六百年的距離,但在為人處事上、在民族性上,我們與當年的他們沒有什么不同。
七個小時的劇目,空間變換眾多,通過舞美、燈光、音樂音效、多媒體共同完成多空間的轉換。除了視覺上巨大的殘缺臺階,舞臺上還栽下了一棵銀杏樹。從樹苗逐漸成長為一棵大樹,見證春秋時代的人們翻越歷史洪流。而孔夫子始終如一,“克己復禮”,一以貫之。觀眾在觀演期間被邀請在杏葉便簽下留言。有觀眾寫道,“仁者自愛,智者自知。向兩千年前求問,解當下之迷惑。這就是探尋歷史的意義。”“古今都有為的勵志青年,孔丘是每個人心中的理想精神?!边@些告白、期許抑或感慨都在下本演出時被掛在銀杏樹上,真正成為連接古今、傳遞精神力量的紐帶。
“小時候讀《論語》的課文,老覺得那是一些好像放在哪里都不會錯的話。隨著長大就會發(fā)現(xiàn),那些‘語錄’,能把它說出來并不難,但若要踐行,是不容易的?!秉S盈說,“孔夫子一生都沒有為了一個結果或目的,改變自己身上文質彬彬的‘質’——這是直到今天,他依然讓人非常欽佩的一點。無論外界的眼光如何看待他,他都能做到‘人不知而不慍’,期待著‘有朋自遠方來’、 ‘學而時習之’地過一輩子。作為后輩來講,中國人有這樣的祖先,是我們成長當中非常幸運的事?!?/p>
最新資訊
評論
- 評論加載中...